图片名称

行业前瞻


共享员工|疫情之下催生的企业自救模式


疫情影响之下,行业之间“冷热不均”现象日益突出。餐饮、零售、旅游等行业无法正常复工,企业和员工生存压力大;而商超、快递、外卖等行业订单激增,出现用工短缺的情况。
 
2月3日,盒马鲜生宣布联手联合云海肴、西贝、探鱼、青年餐厅等餐饮品牌,让受影响而在家待业的部分员工,暂时性入驻盒马,以缓解生鲜零售平台订单与日俱增的压力。
 
“共享员工”模式由此开启,从商超与餐饮行业发展到其他行业,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了二三线城市,成为众多企业的“自救”选择。
 
 
01 什么是“共享员工”?
 
共享员工,是指企业基于用人需求,将闲置的员工以共享模式进行短期人力输出的新型合作用工方式 。
 
通过“共享员工”模式,让员工在企业之间临时流动,实现人力资源的再分配,减轻人力资源短期过剩带来的压力,实现企业自身与合作方、员工三者之间的合作共赢。
 
“共享员工”优势
1)对于劳动力过剩的企业来说,可以合理调动人员,减轻企业的现金流压力。
2)对于业务激增的企业来说,可以快速形成大量劳动力供给,解决用工短缺问题。
3)对于员工来说,有更多自主选择工作的权利和机会,增加收入,缓解经济压力。
4)对于消费者来说,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,激发对企业的高满意度。
 
疫情之下催生的“共享员工”模式,看似一场跨行业的自救行为,背后却是供需缺口下用工模式的创新。
 
02 “共享员工”模式
 
“共享员工”模式以不打破原有雇佣关系前提下缓解企业的人力富余问题,同时也给予有需要人员来自第二职业的收入保证。
 
“共享员工”雇佣模式
一种是输出员工企业(下称乙方)的经营范围能覆盖对应用工企业(下称甲方)的经营范围,由甲方用业务外包的方式聘请乙方,这样就可以由甲方将整体工资转给乙方,乙方再发放给“共享员工”。
 
若甲乙双方的经营范围不匹配,则由员工自愿接受在甲方的第二职业,但必须与原企业即乙方签订原劳动关系合同的补充协议,对风险和规范进行解决。
 
盒马鲜生和哈啰出行都表示,采用与第三方签约的方式来实现员工共享,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包括工资发放和工伤保险等。而京东物流则表示,会与输出企业签订一系列相关协议,确保“共享员工”的个人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障。
 
 “共享员工”模式固然好,但是涉及工资结算、岗位标准制定、劳动用工风险保障等问题,也是需要实践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进一步完善。
 
03 “共享员工”会成为常态吗?
 
“共享员工”模式能否长久?盒马对此回应说,“盒马方面称,此次与餐企员工的合作,不是新型雇佣关系,而只是临时的过渡措施。至于后续会不会长期这样合作?我们要进一步探讨。”
 
实际上,“共享员工”模式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,叫做“灵活用工”。
 
人力资源研究院发布的《2019中国灵活用工及灵活就业研究报告》提到,2017年,日本的灵活用工渗透率已高达42%;美国紧随其后,达到32%;而中国的灵活用工占比为9%;预测到2025年;国内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。
 
不同的是,“共享员工”模式是企业之间自行调配人力资源,以解决遇到的某些问题。而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由第三方公司来调配企业间的用工需求。
 
经过此次疫情,“共享员工”理念深入人心,加上巨大的灵活用工市场和丰富的国内外经验,灵活用工很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趋势。
 
04 “共享员工”带来的反思
 
受疫情影响,短期性、临时性的“共享员工”模式,缓解暂停营业带来的人力压力,也消解继续经营企业暂时人力不足的挑战。
 
但从长远角度看,长期来说,企业更需要建立弹性的用人制度,通过“固定员工+灵活员工”相结合,提高企业的灵活度,增强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。
 
面对未来的不断的变化,更加“灵活”的企业将更具有韧性与竞争力。
 
关于企业如何建立弹性用人制度,中创孵化器企业公开课《疫情下,企业的反思》中就有仔细讲解过,点击图片即可学起来。
 

← 返回列表